被控參與綁架案的徐自強,在罪證不足的情況下蒙受不白之冤。歷經二十年纏訟,七次判處死刑、兩次無期徒刑,最高法院終於在2016年宣判徐自強無罪定讞。紀錄片歷時五年製作與拍攝,紀岳君導演從當初對徐自強的懷疑,一步步解析司法審判的瑕疵、家屬的等待與辛酸;一次次拋出疑問,試圖在公平正義失序的案件中,找回殘存的人性光輝。
信任的崩解
紀錄片除了訪談徐自強及其家屬、律師,穿插當時的新聞畫面,還以共同被告的證詞,用動畫模擬案發情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幾次判死刑、纏訟多少年、幾月幾號是作案日期;那些數字與時間就旁觀者而言很驚人,對當事人來說又是何等的煎熬?被判死刑、家屬奔走都是我們看到的表象結論,真相已經不存在,你選擇相信什麼才是核心,而片子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探索徐自強對人的信任。
鏡頭前的徐自強,靦腆話少,祈求每次審判能被當個人看,而不是法官隨便寫寫的作業。一個案件,每個人各說各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證詞,連作案有幾輛車都兜不攏,詭異的是法官採納的都不是對徐自強有利的證據。原先當作朋友的人,後來竟讓自己陷入漫長的訴訟;以為投案可以洗刷清白,未料司法只是國家機器的劊子手。生命的試煉不是讓你一槍斃命,而是不停考驗你對人的信任,徐自強一句:「我相信人,我相信人會改變。」不帶恨意、沒有無奈的陳述,我們都該問自己:信任可以一夕崩解,但要如何重建?
空白與改革
紀錄片除了追溯漫長的審判與等待,用了許多徐自強與家屬相處的溫馨片段,讓沈重的議題有了親情的擁抱而不至流於悲情。冤獄十六年,徐自強的兒子都長大成人、孕育下一代。徐自強重獲自由歸來,固然可喜可賀,卻無法彌補空白的父子時光。把一個無罪的人從年輕關到老,當事人逝去的不僅是青春,還包括那些最單純微小的幸福;要重新扮演父親一職,無疑會問自己夠不夠格。
很多人都說打官司會讓一個人變老,倒不一定是形貌的轉變,而是心境的蒼老,但這種老倒不是不想行動,而是知道自己的時間限制,竭盡所能為社會努力。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徐自強,大家都跟導演一樣從上網查資料開始心生疑惑,可是你看完紀錄片,你會驚覺不懂法律、司法的尋常老百姓,很容易成為像徐自強一樣的受害者,我們除了對司法提出質疑,更感謝有一批人致力於司法改革。
徐自強自由後仍定期參與司改會的討論、整理環境、釘書櫃,從微小的細節流露出他的善良本性,即便他的人生有大半時間處於絕望,可是他接下來的人生不僅要為自己而活,還要為曾跟他一樣遭受不公不義對待的人而活。
(本文圖片來源:金馬影展官網)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使用街口支付,
掃描以下條碼,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圓點點持續寫作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