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導演李安執導,改編自班方登暢銷全球的小說《半場無戰事》。故事描述美國大兵比利因伊拉克戰場上的英勇事蹟成為全民吹捧的對象,參加完長官施洛姆的葬禮,和同袍一起受邀參加美式足球隊在感恩節賽的中場表演。絢爛的歌舞聲光與戰場上的殘酷回憶交錯並呈,比利的故事成了迷人的光環,商人急著用低價買下他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啦啦隊員用似是而非的言語誘惑著他,但兩者都難以阻止他回去戰場的決心,唯一讓他牽掛的只有從小感情極深、因車禍重傷的姊姊。
認同
電影以清晰的3D攝影、掌握自如的景深變換凸顯人物的深刻情感,以中場表演的喧囂對照戰場上的炮火無情、美國人對戰爭的態度兩極,讓經歷血腥殘酷實戰的比利等人看清了商人的利益盤算,以及美國平民在熱烈歡呼背後的不屑。美國人一邊高舉反戰旗幟,又大肆慶祝比利失去長官的那一天,不時詢問比利和敵人近身搏鬥的感想,忘了身為一個軍人經歷的生死存亡之急迫,豈是三言兩語能道盡?
人生處處是戰場,戰場上的無情相對於戰場外的層層慾望單純多了,為了姊姊教訓未來姐夫的比利,從德州混混變成冷靜沈著的美國大兵,如父親一般的施洛姆教給他的是超越國家與個人的生命認同,而不是信仰的追尋與絕對的服從。人生的事件看似是把你帶離了生命,自我認同卻油然而生,甚至進入到了宇宙更遼闊神秘的大我境界。比利選擇回去當個軍人,看似是沒有未來、拿命去拚的愚蠢,然而同袍的情誼、長官的教育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家,補足了他那虛弱無比、無力反擊的原生家庭。
人生有時要配合演出一些爛劇,偶爾摻雜情竇初開的美好甜蜜、看你不爽就狂揍的路人、家人既親密又疏離的對話,那些都比不上比利頑固的頭痛、因爆破聲響憶及的血腥回憶來得急迫真實。當傷痛變成被表揚的事跡,故事不再屬於自我,活下去的信念成了生命的浮木。戰爭對軍人的創傷難以平復,對比利來說,與隊友的情感跟傷痛不可分離,中場表演的歡慶只是一時,軍人的責任與像是繼承施洛姆遺志般的堅定是一世。
技術
李安使用3D攝影的技術拍攝這部戰爭劇情片,把電影帶到了新的境界,讓每位演員的情感精準傳遞到觀眾面前,要有足夠的勇氣與技術才能完成如此細膩到位的電影。演員像在觀眾面前表演般的演出無疑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情感多了或少了都會因為這最新的技術被罵翻,但也因為是李安,不至於把電影拍到灑狗血;瘋狂運用高畫質的優勢營造視覺絢爛的迷人在這部片是看不到的,畫面的配置與調色反倒平易近人,貼近了真實生活才是這部電影成功之處。
想得到的人物、特效、聲光效果都可以透過電影技術放大到淋漓盡致,但放大人物情感的難度有其必然性存在,呈現角色的情感複雜面可不是流幾滴淚就解決了,內在層次的挖掘、現實與回憶的交錯、生的慶祝與死的遺憾……每個畫面都有著一體兩面的複雜,人生的諷刺透過這部電影精彩呈現,當然沒少了濃濃的東方哲學思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讓人見識到了李安對於很美國人的故事拍出了生命的厚度,超越了討論技術的範圍,是部能在觀眾的心激起漣漪的電影。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使用街口支付,
掃描以下條碼,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圓點點持續寫作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