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出品,榮獲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由帕威帕科科斯基(Pawel Pawlikowski)導演,艾嘉達庫雷莎(Agata Kulesza)、艾嘉達提布希絲卡(Agata Trzebuchowska)主演的黑白劇情片。
描述1960年代的波蘭,自小在修道院長大的安娜,在宣誓成為修女的前夕,院長突然告訴她有個素未謀面的阿姨。安娜真正的名字是依達,她與阿姨會面,得知自己是猶太人,而父母則在納粹佔領時期死去。安娜的阿姨沈溺於酒精與情慾,無形中影響安娜的信仰,而尋親之旅的途中遇上的迷人男子又讓安娜意亂情迷,安娜究竟該選擇自小的信仰,投入神的懷抱?還是回歸世俗,享受未曾有過的入世幸福?
尋親見我心
片長一小時二十二分鐘,以有限的篇幅、言簡意賅的敘事、極其固定的鏡位與耐人尋味的黑白攝影講述二次大戰倖存者的故事。導演選用了艾嘉達庫雷莎詮釋純潔迷人的安娜,一顰一笑都足以牽動觀眾的心,也讓人好奇她的尋親之旅如何面對世俗的考驗?
修道院的生活單調無趣,奉獻宗教成了安娜人生的終極目標,然而院長要求她去見阿姨、瞭解自己的身世,不光是追本溯源如此簡單。安娜看見曾是法官的阿姨,看似極端的享樂主義,實則是逃離失去親人的痛苦。阿姨也不是省油的燈,口出穢言、質疑安娜的信仰,還挑起安娜對人世間情愛的慾望。
復仇埋沈痛
安娜擁有信仰,面對父母的死比起阿姨當然冷靜許多。阿姨唯恐天下不知她在尋找殺害姊姊與姐夫的兇手,到處詢問、敲門不說,理直氣壯侵門踏戶、炮火隆隆,完全讓人忘記她曾是受人景仰的法官。如果說血債血償可以讓阿姨好過,她也可以不用依賴酒精這麼多年了。
尋親之旅對阿姨來說是把她未能兌現的親情,實踐在安娜身上,過程固然差點失控,演變成可怕的復仇之旅,片子仍拉回安娜這條主線,把憤怒、愧疚、哀慟與寬恕放一邊,兩人齊心埋葬安娜的父母,從形式的放下象徵心理的放下,讓情緒有個鎮定與抒發的效果。
人生現轉機
安娜的人生因阿姨而轉變,表面上是外在環境引動她人生的抉擇,事實上把電影切割為三段來看,前段的修行、尋親、戰後人們的冷漠、看盡納粹時期加害者的罪惡與乞求寬恕,安娜未脫她的信仰,頗有看山是山的味道。
回到修道院的安娜,開始流露未曾有過的笑容,也對人的身體有了好奇心,起先的純粹開始變得混濁。阿姨離世無疑帶給安娜極大震撼,暗示了戰後的倖存者不論以何種方式,始終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上帝真的存在嗎?安娜的信仰進入了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的時期,開始學著阿姨破壞戒律,初嘗享樂的滋味。
電影最微妙的莫過於安娜與迷人男子一席床邊纏綿的對話,男人編織著有安娜的美好未來,安娜鍥而不捨的「然後呢?」揭示了第三階段的開始,也是她確立人生目標的重要轉折,她對信仰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層次,有所領悟又超脫塵俗,眼神的轉換與毅然決然的離去讓觀眾震驚。
原來人生的轉變固然有來龍去脈,可是總在某個時刻突然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回歸自我,如此的純粹、非外力所役使。本片用鏡頭語言、角色對話鋪陳把安娜對自我本質的探尋,那份永不回頭、不求回報的宗教奉獻捕捉得非常好,讓片子有個後勁十足、充滿力量迎向光明的結尾。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使用街口支付,
掃描以下條碼,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圓點點持續寫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