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導演陳懷恩耗時三年訪談已故舞蹈家羅曼菲的親友、學生,以溫柔的影像語言緬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的當代舞蹈家。

 

曼菲001.jpg

》》預告片

 

 

 

年紀與追尋

 

從台大外文系畢業,到美國深造、歸國教學,羅曼菲不是科班出生,卻擁有亮麗外表與體態,宛若鄰家女孩的清新氣質,舞如其人,直率、勇敢;年輕的時候看不慣國內的舞蹈環境,到了二度出國才徹底剖開自我。紀錄片從年輕時候的羅曼菲談起,細數她的作品與其人其事,打破「什麼年紀做什麼事」的刻板印象。

 

我們印象中的現代舞者頂多二、三十歲,在台灣聽過的舞團不外乎雲門舞集,剩下的舞者都去哪裡了?退居幕後、走向教學是一種,有更多的人改行,為了生活而努力。「年紀到了就該退休」是一般人的想法,然而羅曼菲曾加入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的越界舞團,不因為年齡而侷限身體,反倒懂得把握時光,發揮最燦爛的一面。

 

 

 

痛苦與支配

 

羅曼菲於2001年離癌後,努力聽醫生的話,養生、運動,但身體的病痛仍支配著她,一度澆熄她對舞蹈的愛。不過到哪裡都可以劈腿、手舞足蹈的她,精氣神各方面贏過親朋好友。新一代的觀眾對羅曼菲是陌生的,她的樂觀自信是發自內心,還是故作堅強不得而知,只知道生命後期的她,仍心繫朋友與學生的演出。

 

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道別,行動受限、意識不清,哪怕是彼此短暫的輕微碰觸都能傳遞力量,這是羅曼菲厲害的地方,給周遭人勇氣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思念是抓不住的,但藝術可以把思念留下來,化做各式各樣的創作,讓後人領會。

 

 

 

舞蹈易碎

 

「在所有的藝術裡,舞蹈是最早有的,也是最難被理解的,易碎的,人在就在,人不在就沒了」一席話讓觀眾明白舞者的生涯需要被呵護。台灣舞蹈系學生的最高潮止於畢業公演,畢業後繼續跳的能有多少?對舞蹈有滿腔熱情的羅曼菲,除了教學、編舞,還處理行政事務,不走傳統的上對下指導路線,而是像個好朋友、好母親,不給壓力地關懷學生與朋友。

 

很多人認為現代舞難懂,但紀錄片裡的畫面,羅曼菲的舞蹈富有精準的情感傳遞,即便後期經歷了化療,復出再跳仍展現專業,哪怕是一個落地都讓人心酸,仍然給觀眾最美的雙人舞演出。藝術有其獨特語言,現代舞追求的不僅是意念的呈現,到了羅曼菲手上變得生活化、有故事性,把看似破碎零散的動作組織成巧妙安排、張力與後勁十足的舞蹈。

 

舞者的每一次上台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受傷、收入不穩、繼承家業等各式各樣的生活壓力,舞蹈生涯即便再有熱情也可能半途而廢。沒有一項專業是容易的,藝術更是如此,當觀眾糾結於看不懂舞蹈、拼湊不出來龍去脈,寧可讓大腦休息,用心感受舞者用生命跳舞的情感脈動。藝術從來都不是死板板的,每個人解出同一個答案,而是在你生命撒下了種子,等待適當時機,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踏響人生》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使用街口支付,

掃描以下條碼,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圓點點持續寫作喲!

 

我的收款QRCode 002.jpg

 

 

arrow
arrow

    圓點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