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再見列寧》驚艷大眾的德國導演沃夫岡貝克,根據暢銷小說《我與康明斯基》改編而成的電影,丹尼爾布爾、賈思柏克里斯丁森主演。劇情描述賽巴斯欽車爾諾婚姻跟財務面臨危機,仍致力於撰寫藝術家康明斯基的傳記,想藉此功成名就,卻得先至大師隱居的山頭拜訪,還遇康明斯基女兒的百般刁難,嫉妒自負的賽巴斯欽招數盡出,逼不得已買通女僕,竟發現大師記錄失明過程的「盲系列」,以及初戀情人的情書,決定帶著大師展開尋找初戀之旅。

 

大藝術家與我001.jpg

》》預告片

 

 

 

在與不在

 

電影很有意思的是在寫傳記的過程,觀眾反而對賽巴斯欽的瞭解比對康明斯基來得多。從開場即可說明康明斯基的才華洋溢,師承馬蒂斯,畢卡索買了他的畫,第一次辦個展卻風評兩極,看起來不討喜的性格讓世人對他所知有限,甚至在他女兒眼中只是個操控狂。大師明明近在眼前,失智、鬧脾氣、語無倫次……怎麼看都不像是風光一時的藝術家,搞得賽巴斯欽想認真挖掘故事都有困難,以為來趟公路之旅探訪大師的初戀能搞定一切,怎知這初戀講話跳針,旁邊的老伴一搭一唱,此情此景比不上當年情書裡的優美,更叫人後悔走上一遭。

 

人常在討論「存在」的課題犯錯,把年少輕狂、祖宗八代、嗅覺記憶……通通都混在一起,然而實體的存在固然容易,要它的內在完全和以前的記憶一樣可就難了,因為人會忘記時間的摧殘,努力儲存當年完美的形象,今昔對比的落差讓人不甚唏噓,甚至憤怒想逃。賽巴斯欽雖然很照顧康明斯基,卻得焦頭爛額處理私生活;用謊言來堆積人生的他看起來像空殻,一個賦有禪意的故事卻點醒他:該扔的就扔了吧!藝術家的生平根本不需贅述,活生生的相處,體會生命中有太多浪費和犯錯,急切把大師介紹給朋友,根本是證明了大師被世人遺忘,印證了藝術家常被戲謔的「死後才成名」。

 

 

 

 

朋友

 

即使是藝術大師再怎麼孤芳自賞也需要朋友,可以自在地抽煙、喝咖啡、跟年輕女孩聊天,講述少男情懷的夢。大師跟作家的組合是良師益友,前者明白一腳已踏入墳墓,努力在平庸中追求不凡,未達他心中理想的畫作即便燒了也不心疼;後者汲汲營營,妄想靠著大師一步登天,但不切實際的夢讓他離自我愈來愈遠,有著強烈藝術品味的他藉公路之旅找回初心,明白傳記就跟他的婚姻一樣沒救了,只能順其自然。

 

大師盲眼與否不是重點,看不見卻又對世事瞭若指掌才叫人驚艷,其實他長年在等像男主角一樣的人出現,帶他完成心願;明白名氣帶來的是個想挖掘隱私的自大狂,卻像在馴服獅子般和賽巴思欽成為朋友。朋友不只談論人生的高潮,而是能真心誠意走一段夢寐以求的旅程。

 

 

 

 

用藝術來說藝術

 

電影以偽紀錄片開場,簡述康明斯基的生平事跡,讓完全虛構的人物躍然紙上,鏡頭一轉卻見男主角滔滔不絕宣揚傳記,隔壁人提醒他到站,原來一切只是夢,他正睡在雜亂的車廂,準備前往大師的住所。電影採用章節敘事的方式,每個段落最終會定格成畫作,給人強烈視覺風格印象的轉場,甚至連片尾都像是現代藝術史,印象派、立體派、普普藝術、超現實主義等風格的畫作讓人嘆為觀止。

 

典型的夥伴情電影,用戲謔的對白諷刺大眾對於藝術不知所云,卻又虛偽造作地評論。兩個小時的故事固然攏長,但幽默的片段層出不窮,從十七層地獄又往下降一層的賽巴斯欽,峰迴路轉,像他偷來的畫作一樣,人生失而復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有高低潮,你不知道這潮流會把你帶往何處,有時可能怨嘆一無所獲,也可能像《大藝術家與我》,求的是心靈上的開示、哲學般的醍醐灌頂

 

 

 

》》延伸閱讀《世界之庭》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使用街口支付,

掃描以下條碼,

請我喝杯咖啡,

支持圓點點持續寫作喲!

 

我的收款QRCode 002.jpg

 

 

 

 

 

arrow
arrow

    圓點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